近年来,安康市审计局在重大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力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工作,分析总体情况,查找问题线索,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是注重计算机平台搭建,构造良好的信息化工作环境。过去该局办公自动化水平不高,电脑工龄均超5年以上,容量小、运行速度慢,计算机效能没有应有发挥。推行审计监督全覆盖后,这一矛盾尤为突出。为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向技术要效益,该局协调财政部门连续三次采购更新机关超龄台式和笔记本电脑,实现了审计一线人员固定、移动电脑“双枪”配给,大大改善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装备。同时全面推广计算机审计、联网审计和审计办公系统应用,建成了基于应用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的办公和业务系统,并以市审计局为龙头,用“一拖十”的形式,实现了与各县区审计局审计资源、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的有效衔接,达到了审计信息、数据、情况等资源共享的目的。注重审计现场工作平台的搭建,组织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为重大项目审计现场部署硬件,配置较高的数据服务器和相应的网络环境,为审计组数据分析提供可靠的软、硬件基础环境。
二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打造坚实的计算机审计队伍。为了推进计算机审计工作,该局上报市政府,并积极协调编制、人事等部门,将原下属事业单位计算机审计中心整体划归机关管理,新设立了电子数据科,在原有人员的基础上再增加1名计算机专业人员,进一步充实加强对计算机审计工作的服务和指导。先后选派多名同志参加审计署、省审计厅组织的计算机专业培训,2名同志专门到南京审计学院学习。2016年8月该局面向社会,为计算机审计中心公开遴选了一名硕士研究生,进一步增强和提高了计算机审计人员的技术力量与专业水平。
三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积极开展业务数据的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审计项目中,坚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工商、公安、公积金、企业年金等管理部门和机构的相关数据,通过系统比对,查找疑点。如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中,审计人员获取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信息、公积金缴费基数、纳税信息、车辆登记信息和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等,并与享受保障房待遇人员信息比对,从中排查是否存在国家工作人员,缴费基数较高人员、纳税额较高人员和购买高档私家车人员等经济状况较好的申请人违规获取保障房待遇的情况。2014年以来,计算机审计技术在安康市审计局组织的保障房审计、财政预算审计、陕南移民搬迁审计、稳增长审计等大型审计项目中的促进作用逐渐显现,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2015年安康市审计局利用计算机分析技术,完成市环保局南水北调应急指挥平台项目最高限价审计,提出的7项意见均被采纳,仅此一项为政府节约财政资金700多万元。